欢迎登录冀域网,河北综合性门户网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冀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故里 >

定州晏阳初旧居

时间:2021-03-02 10:33人气:来源: 未知作者: admin
定州晏阳初旧居
定州晏阳初旧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晏阳初旧居在定州中山东路定州中学的斜对面,一个典型的北方风格民居,不是门前有块碑,不是建筑油漆的鲜亮,无论如何都会让路人忽略视而不见的。晏阳初是四川巴中人,定州的旧居则是他“贫民教育运动”中在此的居所。

整个旧居坐南朝北, 是一个正房加东西厢房组合的四合院,看介绍,其旧居只是原来建筑群的五分之一,许多已不复存在。房间里空空荡荡的,释放不出什么信息。如果不了解晏阳初,只看几间空屋似乎味如嚼蜡,但历史的意义都在背后显现。

晏阳初是个上世纪初的留美博士,是一位爱国兼社会改革的实践者。那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认为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民族复兴,根本的问题是解决“人”的问题,必须提高民众的素质和技能,他把眼光投放在了中国的最底层——农村。成立了平民教育会后,需要一个实验基地,定县一个中国最普通的县,得到了他的垂青。他组团来到了这里,开始了以乡村为单位的平民教育实验,这是上世纪30年代的“希望工程”。从此以后,定县也成为遍及全世界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发源地。

“愚穷弱私”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四大痼疾,培养公共心、合作心、科学性、社会性是一个系统漫长耐心的过程。而平民教育不仅是识文断字,还有医疗卫生、科学种田等什么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这就是晏阳初的先见性和伟大处。这里先后有500多名知识分子纷至沓来,学者组团到农村,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第一次。他们的成就,可以用斯诺定州行的描述来解答。斯诺说,一个小伙子在田间用锄头费力的写着“在中国扫除文盲”,旁边一个年轻的女人这样写到“为国家塑造新公民”。这些人可都是朝不保夕衣衫蔽褛的农民,竟然都有了社会感和责任感,这无疑就是文化的胜利。

定县的教育运动终止于日寇侵华,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并没有终止,直至发散到了世界各地。他的定县旧居只是那场运动的历史承载物和纪念物。几间房子代表的背后,渗透的则是曾经的那些人,为民族崛起、国家兴盛的拳拳报国之心,今天看来无比温暖和依旧有着韧性。

晏阳初(1893~1990)四川巴中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入基督教会在四川省阆中县办的华英学校。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成都基督教会办的华美学校学习。宣统二年(1900),任成都一中英文教师。
  1913年赴美国考入耶鲁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开始受到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及美国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影响。1918年夏毕业,获博士学位,旋赴法国参加为中国劳工服务的工作。在巴黎,看到华工一字不识,且贫穷多病,认为“愚、贫、弱、私”是中国人的四大病源,帮助华工创办了一个汉文班,编纂了一本《千字课》,自己担任教师,每逢星期日上课,并创办《华工周报》。在华工中开展启蒙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1919年秋,再次赴美国,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主修历史。1920年8月回国后,任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协会平民教育部主任。1922年,先后在湖南长沙、山东烟台等地进行平民教育实验。2月,其主编的《平民千字课》由青年协会书局刊行。1923年8月,与朱其慧在北京创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干事长(起初称总干事)。
  1926年,选择定县(今定州)作为平民教育实验区,进行农业教育、农民研究和农村调查等主要工作。同年春,平民教育促进会设立普及农业科学院,10月,在定县设立平民教育促进会办事处。1928年夏,应邀访问美国,得到美国各地热心人士捐助。1929年6月,自美国回到北京。同年冬,晏阳初举家迁居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总部与全体成员及家属也同时迁往定县。一批又一批学者和医务工作者为了探索用教育改造社会的道路,也参加定县实验工作。
  为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平民教育实验,在晏阳初倡导下,学者们首先进行系统的社会调查。调查了定县的历史、地理、交通、经济、政治、教育、民俗、户籍、人口、农业、地亩、疾病、商业、物价等情况。通过社会调查,对定县的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等情况有了全面认识和估价,从而研究制定出一套启迪农民、改造乡村、发展生产的方法。晏阳初所倡导的定县平民教育试验,以“除文盲、做新民”为宗旨,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核心,以铲除“愚、贫、弱、私”四大劣根,提高大多数农民的“四力”,即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与团结力,造一代“新民”为奋斗目标。为了实现其宗旨和目标,他们制定了“四大教育”手段,即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文艺教育,是从文字与艺术教育上着手,使农民识字脱盲,掌握求知的工具,促进文化生活,并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生活有相当的了解。为此,他们先后采用和实施了多种识字方法,采集选编了各种各样的文艺读物和娱乐节目,搜集研究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修筑了农村露天剧场,建立了农民剧团。同时,在定县城内设立了无线电广播,不仅教人们读书识字,还及时把农业、经济信息传递给农民。生计教育,是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工业各方面着手,以达到农村经济建设的目标。开办生计巡回学校,传授切实可行的农业技术,研究高产的优良品种,培育生长快、瘦肉型的“波支猪”。这个猪种,后来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定县猪”。卫生教育,是要解决农民的健康问题,普遍设立村、区、县三级保健网。针对农村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及时提出了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号召。公民教育,是要发展社会的团结力,启发国民的自觉性,训练他们的自治能力。为了保证“四大教育”的实施,创造了“三大教育方式”,即学校式教育,以青年为主要对象,通过开办各种平民学校来进行;社会式教育,以组织农民为对象,在农村开展一系列的有益活动,把教育实际化;家庭式教育,对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员分别组织起来进行教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晏阳初将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最主要部分撤退到湖南长沙,以湖南衡山县为实验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留在定县的最后一部分人员向长沙和四川疏散。1940年,国民政府决定推行定县实验经验,晏阳初在四川省巴县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学院,任院长,聘请四川省主席张群为校董。
  1942年,晏阳初再次赴美国,宣讲平民教育。1943年在纽约“哥白尼逝世四百周年纪念大会”上,被国际学术界选为与爱因斯坦等并列的“世界上为社会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之一。1944年到古巴哈瓦那传播定县实验室。曾几次受到美国总统杜鲁门接见。1944年组织成立“平民教育运动中美委员会”。1945年回国,同年5月再次赴美国。1950年开始进行国际平民教育运动。1985年9月,回定县参观访问。1990年1月17日在美国纽约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