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冀域网,河北综合性门户网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冀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联,我的导师我的家——省影视协驻会副主席汪帆深情讲述

时间:2021-03-01 15:20人气:来源: 河北文艺网作者: admin

  汪帆

  想起十多年前我女儿作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的新员工,写了一篇《文联:我的父亲》,收入中国文联正式出版的纪念文集中。女儿动情地讲述了她的童年记忆,是在文联的花树庭院和父亲的办公室中接受了最初的文气熏染,她将父亲的形象与文联的印象叠印在一起,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父亲就是文联。此刻,在多重动力的驱使下,我也在酝酿一篇回忆性的纪念文章,以此来抒写我与文联逾50年的情缘。

  雾里望花(1969—1986)

  少年时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文革”后期,我父亲所在的部队从保定调往石家庄。他被派往石家庄320步校,出任“军宣队和工宣队联合指挥部”政治委员。河北省文艺界的“学习班”(后人称之为“牛棚”)就设在320步校兵营中。我曾多次听父亲讲,有一天他去大食堂吃饭,发现诗人田间、刘谷等人,胸前挂着批斗用的大牌子,站在饭桌上低头反省。他毫不迟疑前去把田间扶下来,也让其他陪绑人员下来。父亲有些气愤地高声对部下说,“他们参加革命时,我们还穿着开裆裤呢!”这件事在“学习班”大院儿里影响很大。之后,父亲带领联合指挥部成员经过深入细致的审查,严格掌握当时的政策,分期分批逐个为这些文艺家落实政策,将他们“解放”出来,安排工作。这一举措深深感动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这也使后来的我能以一种“特殊身份”走近河北“十大作家”,得以走进田间、张朴、林漫、刘真、刘谷、徐光耀、邢野等前辈的家中,亲耳聆听他们的教诲。

  1974年12月,我应征入伍来到石家庄某部服役。由于在三个月的新兵连集训期间露了一手才艺,下部队时被分到火箭炮连,成为炮兵团战士演唱组成员。那时野战部队都在全训,训练强度大,操练科目多,基本上没有课余时间。想要读书写作都是在节假日或利用站倒数第2班岗下岗后的那一个半小时,因为下了岗就难以入睡,所以,干脆用于复习功课和读书写作。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百灵鸟”型的习惯,且受益一生。

  青年时期的汪帆

  那时,每个月总有一个星期天,我要挤出时间请假到省文联的宿舍来看望田间、张朴、刘振声、魏宗江、叶蓬,有时也能见到作家刘真阿姨、李满天(林漫)伯伯,后来又认识了尧山壁、张庆田、王洪涛、韩放、肖杰,还有在《河北文艺》帮忙、实习的青年工人编辑艾东和青年战士诗人郁葱。

  刘振声伯伯时任省文联秘书长,他是评论家。我父亲说在他15岁参加革命之前,曾读过一年多中学,刘振声当过他的级任老师。刘伯伯时常送我一些文艺期刊和内部文艺资料汇编,还借给我一些文学名著,引荐我认识了他的弟弟刘绳,那时他是《战友报》社主编,为我后来在《战友报》发稿铺下了坦途。

  1978年春,我从北京军区《战友报》社送稿回来,部队首长推荐我参加全师组织的高考摸底考试,之后进入全军高考复习班集训。50个青年战士代表全军两万余人上阵应考,最终只有我等5人考入大学。在为我们上辅导课的几位老师中,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刘绍本老师的语文辅导讲座令我受益终生,因而有幸被河北大学中文系录取,穿军装、拿津贴、上地方大学,成为那个时代的骄子。

  1982年7月,我圆满完成了学业,按部队规定又回到野战部队。那时我已在《解放军报》《河北大学学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中国文化报》《电影评介》《河北日报》《小荷》(《河北文学》曾用名)等刊物发表了一些论文和文艺作品,深感不适合在野战部队工作,便萌生了调入新组建的石家庄陆军学院之意。在军校四年教学中,除了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外,还参与编著了《军事文学赏析》(外国军事文学卷),开设了“外国军事文学”和“比较文学”专题讲座,撰写了《关于在军校开设外国军事文学课的思考》,发表在《军事学术研究》上。

  恰逢此时,河北省作家协会(时为省文联下属协会)开办了首期“文学院”。张庆田任院长,尧山壁为执行院长。在省委的关怀下,作协从全省青年作家、评论家中优选出23人,集中在廊坊师专开课,邀请名家讲座,经过集中研讨,再分散下去补充生活,过一段再集中上来交流研讨创意,再回到基层写出作品。由此,构成了河北省在探索“作家学者化”过程中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我是那批人中唯一的军旅作家、评论家。当中国比较文学讲习班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举办时,省作协推荐了我去参加。由此拜识了季羡林、乐黛云、胡经之、佛克玛(荷兰籍,世界比较文学学会主席)等学术大家,为日后我们编辑出版“中外文化比较丛书”奠定了基础。1989年5月,我与白海珍合著的《文化精神与小说观念——中西文化观念比较研究》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获得了第4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首届全国比较文学优秀图书奖。

  从此以后,我人虽未调入文联,但心已归属之,并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省文联的理论研究和作家作品评论工作中,亲身参与组织举办了三期“马克思主义美学读书班”“纪念鲁迅诞辰50周年学术研讨会”“关于改革与改革文学的现实思考研讨会”。我的理论文章《面对“两个世界”》发表于《人民日报》。

  踏入门坎(1987—1996)

  1987年1月,我从石家庄陆军学院转业,并顺利调入省文联理论研究室从事专业研究工作,皆因在我人生的关键时刻遇到了几位伯乐。

  首屈一指的应该是时任省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理论研究室主任白海珍。他算是我的师哥,上世纪70年代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之后参军上草原,当了“牧马人”。由于从马背上摔下定为“三级伤残”,才调入总后勤部政治部从事编辑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转业到省文联理论研究室。在我未正式调入文联的那四五年中,我一直在海珍主任身边帮忙,属于理论研究室的“长工”。那时的研究室,主要有三项工作:一是负责调研省内外文艺发展的动态,为分管文艺工作的省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二是负责起草文联领导的重要讲话,有时也要起草省领导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初稿;三是自身的研究。因此,从那时起我便有幸参与了许多全省重大文艺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不仅开阔了眼界,提升了业务水平,还结识了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外国文学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宣传思想文化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海珍主任不仅教我做学问,更教我做人。他有个口头语“有事干事,没事读书”,令我受益匪浅,至今铭记于心,并传给了协会的工作人员。可惜他积劳成疾,英年早逝,49岁便离开了我们。

  第二位伯乐当属著名文艺批评家阎纲。当年他从北京来河北省文联代职,任党组成员,负责文艺理论工作。曾对我谆谆教诲,“文艺理论研究要敢于啃硬核桃!敢于向名家大家叫板。”正是从他的身上和文中,我学到了一位批评家的敏锐、胆识与责任担当。

  第三位,就是时任省作协主席的尧山壁先生。他慈祥忠厚,体高心细。我曾为他的散文《理发的悲喜剧》《平顶房的突破》写过赏析文章。他带领我们这支23人组成的青年作家小分队读了两年“流动的大学”,收获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品。他在我的《文学院毕业纪念册》上题词“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 从此使我改变了一年写20余篇文学评论的现状,完成了从看重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转变。1991年,他和评论家冯建男教授联名介绍我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32岁的我,在省文联新的起点上,为自己制定了“四年计划”。开始一边学习工作,一边著书立说,每四年出一本文集。先后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评铁凝中篇小说《麦秸垛》的评论文章《挖掘农民的文化心理》,在《光明日报》发表了研究《徐光耀文集》的文章《从“西湖龙井”到“观音王”》,在《人物》杂志发表了《冯建男与废名》《寻梦终不悔——记老作家田涛》,在《河北日报》发表了写我大学导师的散文《雷石榆的人生三境界》。田涛先生的人生箴言,成了我一生的座右铭:“这个社会,家穷志不能穷。不读书深造是干不出大事业来的,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这才是我们穷人家子弟的前程。”1993年,我结集出版了文艺评论集《重返伊甸园》,由仲呈祥先生作序。2007年6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影视评论集《人文“王婆”》。仲呈祥在《序》中动情地写道:“他身居燕赵大地,心怀慈悲和忧患,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坚守在电视艺术评论岗位上。记得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新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曾嘱咐学子们‘要以慈悲心怀、忧患之思研究艺术’。这两条,汪帆均具备,他对河北文化的深情,对河北作家文人的敬意,对影视家协会工作的投入,都流溢在本书的文字中……”

  在文联这个大家庭里,名家大家云集,人人都有故事。正是他们,构成了我的导师团。在文联工作生活学习的一万多个日日夜夜里,我每时每刻都在充电、蓄力、强大。

  影视之家(1997—2020)

  1997年,我到省影视家协会任第二届理事会秘书长。上任之初,首要的工作便是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弄清协会的性质和任务,找准定位。当时的文联领导在协会换届的讲话中提出了“三小协会”“小马拉大车”的定位:一是庙小,一个处级单位;二是人少,一两个人;三是钱少,每年8000元经费。经过20余年的努力,我们总结提炼出了“小马勇于拉大车”的“协会精神”。

  影视艺术是综合性的视听艺术,是依靠多工种联合作战的团队。1998年夏,我在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概括了“团队精神”。为了加强“团队意识”,我们提出了“大家的协会大家办,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增强协会的凝聚力,我们提出了“四家”协会的理念:会员的“温馨和谐之家,艺术交流之家,精品创作之家,培养正气之家”。

  围绕推人才、推作品,我们开展了“河北省十佳影视艺术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每两年评选一次,坚持开展了20余年,推出了罗捷、郭法曾、村里、陈力、范艳华、宋聚丰、夏岛、芙英、卢敬爱、于辉、高群书、黄山、刘俭、李三林、周喜俊、王海平、张军锋、刘丽萍、查岭、许宝妹、冯刚、孙琳琳、范建会、郭靖宇、李锦云、杨正义、冯亚兵、张子力、许伟中等百余名优秀会员。陈力、郭靖宇等近30位艺术名家荣获中国视协“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同时改革了河北省影视艺术“奔马奖”, 每年评选一次,坚持了30余年,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夺得了全国大奖和国际奖,为“双推”工程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两项品牌活动深受广大团体会员与个人会员拥戴。因此,我和协会多次受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国电影家协会表彰。

  自2011年以来,“中国荧屏刮起了一股引人注目的‘河北风’—— 一批数量相当可观的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河北特色、燕赵风骨的艺术与思想较和谐统一的优秀作品,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承德好人》,电视剧《节振国传奇》《营盘镇警事》《先遣连》《丑角爸爸》《我的故乡晋察冀》《徐悲鸿》《闯天下》《守望》《打狗棍》等,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仲呈祥说,“河北现象”来之不易,河北经验弥足珍贵。而我们总结出的“河北影视人精神”正是助推这一现象产生的精神文化基础,是河北影视繁荣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必须代代传承,不断发扬光大。

  汪帆在采风创作

  “河北影视人精神”,概括来说,主要有四点:第一,扎根泥土、扎根群众、扎根生活,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奉献精神;第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礼赞英雄的时代精神;第三,钻研业务、埋头苦干、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第四,敢于担当、勇于开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精品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在文联的大家庭中,在为党的文艺事业勤奋工作的平台上,我从一个青涩的文艺青年成长为学有专长的影视艺术工作者,先后出版了6部专著,主编了《河北艺术史•影视卷》,荣获了中国电影华表奖、金鸡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第6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河北省优秀军转干部”等荣誉,2010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目前正在主持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老子”动画系列国家级重点影视剧项目。

  眨眼之间,我与省文联构成关联已逾50余载,正式调入文联已逾33年,在影视家协会工作超过23年……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回顾我与祖国、与文联、与文学、与艺术、与影视、与协会的关系,不免心潮涌动,思绪万千。写下以上这些心语,算是纪念,更是自勉。

  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北省文联成立70周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团而言,是一个历史的重要节点。但对于一个年逾六旬的文艺工作者来说,却不会再拥有下一个70年了。

  汪帆在2019行业电视节目推选作品创作交流活动上发言

  说来我万分荣幸,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成就于新时期,辉煌于新时代。虽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也是一种诗境,但我更憧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把协会工作做得更好,推出更多的新秀、名家、大家,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影视精品,奉献给我的祖国和人民!也奉献给文联:我的导师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