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芦苇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太平寰宇记》中已有记载:淀中有蒲柳多葭苇,芦苇也称“芦”或“苇”淀中俗称苇子。
芦苇是白洋淀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作物,以皮白质佳素负盛名,芦苇用途很广,经济价值颇高,有“铁杆庄稼,寸苇寸金”之说,苇子可造纸、织蓆、打箔、编篓、打帘、和制作苇制工艺品。
苇蓆是白洋淀主要土特产品,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必需物资,以产量大、质量好、销路广而闻名全国。苇蓆在白洋淀生产历史悠久,1981年在白洋淀附近发掘的容城上坡遗址(距白洋淀约15公里)发现有苇蓆痕迹,说明远在三千多年前这里就产苇蓆。东汉末年,海郡刘备曾以“贩履织蓆为业”,唐、宋时期白洋淀苇蓆作为一地土特产品上贡国家,《保定郡志、食货志》记载:唐朝时上贡“蓆三千领”,宋朝时“蓆二千领”。明、清时代,苇蓆在白洋淀已有相当发展。
《安州志》记有“除织蓆一条生路、别无活计”。苇蓆畅销全国各地,苇蓆的花样不断增多,如平纹、彩纹、回纹、桌面纹、人字纹和大花蓆等,还有捕鱼用的:篮、小吊篮、大慢篮、螃蟹篮、王八篮,捕虾用的大高篓、小憋篓等,是白洋淀人民的主要生产工具,也是白洋淀人民的主要生活来源。
在经济大潮中,白洋淀苇编只注重一般苇蓆的生产,而忽视了苇蓆编织工艺的制作,这种编织技艺不但学习难度大,而且特别费工,目前这种工艺装饰苇蓆还未打开销路,所以年轻人不爱学,将跌入失传的边缘。
沙河市下解村----传统皮影戏焕发新活力
长城网讯(通讯员庞海雷任广民)沙河市十里亭镇下解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庄,该村...(127)人阅读时间:2021-03-23
白小强和他的砚之缘-----河北砚之源砚台
易砚始祖,非遗传承 易砚也称易水古砚,中华传统名砚,产于易县(古称易州)的易水河畔,是...(133)人阅读时间:2021-03-23
鸡泽县风正乡中风正村:鸡泽县非物质文
鸡泽县风正乡张苗芳是一个“不甘心”的普通人,她带着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创立了苗子老...(206)人阅读时间:2021-03-17
【幸福年·在雄安】剪出“牛气冲天”好
逢年过节和喜庆时刻,人们常常会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喜庆吉祥的氛围一下子就浓郁...(171)人阅读时间:2021-03-02
【匠心独运】芦苇画传承人杨丙军:赋予
说到自己刚成立的白洋淀芦苇艺术研究院,杨丙军信心十足地说:“2018年是雄安新区的开局之...(201)人阅读时间: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