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冀域网,河北综合性门户网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冀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美食 >

底蕴深厚 民风淳朴 太行山东麓的沙河市册井乡八十县村

时间:2022-04-29 17:02人气:来源: 沙河市八十县村委会作者: 曹建国
        邢台市沙河市册井乡八十县村,位于太行山东麓浅山区。村域面积360公顷,其中山场面积35公顷,耕地面积8.5公顷,村庄占地面积约6公顷。200余户,783口人。均为汉族。该村民居建筑物多为青石(石灰石)垒墙。石灰砂浆捶制平顶和歇山布瓦出檐顶。四合院格局和不规则院落格局。整个村庄建筑在相对平坦的山坡上。传统民居依山就势,高低有序,错落有致。有数个抱檐出厦门楼,门楣有彩绘图案。村庄内部街巷互通,街门楼设计相对简约。
         建筑物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了山区人民建造房屋的精神文化和建筑智慧文化。该传统村落,为探究太行山东麓人民的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原生态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同时,也具有住宅建筑文化研究价值和进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大意义。
村名来历
        民国二十九年《沙河县志》记载:八十县原名“八十堰”,村民是明永乐年间从外地迁入的。据村子里居住的老人介绍:该村原有八十条地堰,故取村名“八十堰”,又误叫“十八道堰”。清光绪十三年(1843年)村人进县城兑钱粮,县官得知村名叫“八十道堰”,便说:“此村名子不好写,又不好听,改为八十县好”。从此,该村更名为“八十县村”,沿用到今。
村落形成
         大约明代永乐年间,有谷、毛、侯姓氏从外地迁此,各自占地建村。至明朝中期或者末年,形成两处聚落。分别称上庄、下庄(亦称前庄、后庄。村内两处土地庙为证)。到清朝早期,随着住户的逐渐增多,人口不断繁衍,上庄与下庄的民宅建筑连在了一起,便起村名叫“八十堰村”。当时,下庄(亦称前庄)村口建起一座龙王庙,修建起过河石桥。清朝嘉庆十五年(1810年),村民为商议事情方便,在上庄(亦称后庄中心位置建起一座“官房”)。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年),住在前庄(亦称下庄)的人见龙王庙毁损严重,遂集资重修了龙王庙(见龙王庙碑)。此时,下庄已有了菩萨庙、奶奶庙等。上庄也建起先天圣母碧霞元君庙(见碑记)。清朝晚期至民国早期,随着村内多家富户的出现,民宅建筑发展较快,出现了以岳姓为中心的“扇屏院”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原传统建筑物周边始建新民居。
文化传承
        2006年,四匹缯布织造被列入河北省“非遗”名录项目。四匹缯布是太行山东麓沙河市境内广泛流行的民间织造技艺。制造程序十分原始,全部手工制作。因为制作过程使用四匹缯来分辨经线的格式,故称四匹缯布。四匹缯布作为典型的民间手工艺,上世纪90年代,曾代表河北省参加在日本举办的亚洲地区民间美术展。
        尚未列入政府“非遗”名录的项目有手工技艺类剪纸、荆编、手工粉条制作技艺等;乡艺表演类有战鼓、跑驴、跑旱船、秧歌等;崇礼祭祀类有八月十五祭农神等。
商贸交流
        八十县村庙会时间为每年农历五月初八日,戏称“屁股会”。起源于九龙庙祭祀仪式。因为每年五月初八,武安市上焦寺村要到全呼村抬龙神和岳氏神路过八十县村时,必须在此停留,举办简短的祭祀仪式。久之,形成物资集散交流集市。商品交易主要是农产品、畜产品、农具,布匹,服装、鞋帽、日用品等。该庙会可辐射到北至康川、册井,东至后井、锁会,南至武安市境,西到通元井村一带。庙会期间,远近参加者数百上千人不等。届时,有秧歌、旱船、战鼓队、地方戏曲助兴表演。
特色美食
羊肉米汤
        食材一是当地产黑山羊鲜肉,二是当地产小米。制作方法是将羊肉切碎,热油锅放佐料,将羊肉炒煮,加白菜叶,炒熟,加开水适量,放小米熬成粥。
水饺
       食材是麦子面,当地产韭菜、鸡蛋或鲜肉(牛、羊、猪肉均可)。制作方法是将肉、菜类剁成馅儿,和面成团,将面擀成饺子皮,将馅包进皮中,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