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市白塔镇樊下曹村位于沙河市中部丘陵区。东距沙河市区、京广铁路沙河市站、京珠高速沙河市出口均约24千米,距省级干道邢(台)——峰(峰)线和白塔镇政府所在地均约6千米。南与河北省文明村张下曹村连为一村,距省级干道褡(裢)——石(盆)线2千米。西与辛庄村山水为邻。北与塔子峪村地土相连,距市级公路赞(善)——孔(庄)线6千米。新修市级公路刘(石岗)——西(左村)线穿村经过。村庄三面环山,沟谷纵横,有7条沟、7座山、2面坡。村东黑山为最高峰。
樊下曹村位于典型的太行山前丘陵地貌区,地质结构分布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地质灰岩。地表多见黄色壤土,土层厚薄不一,部分土壤伴有砂虹。多处沟谷岸畔裹露鹅卵石(亦称“河卵石”)和洪水冲积岩石。村周遍布梯田,树木品种以槐、椿、杨、大枣、杮、核桃等耐旱树种为主。主街道西头生长一棵树龄500余年的槐树。另外,还长有两棵树龄均100余年的粗大杨树。野生植被覆盖率80%,藤本灌木和野生中草药材遍布四野。
改革开放后,村民逐渐富裕起来。2013年,建起5栋6层民居住宅楼,安置村民118户。2014年,樊下曹村被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
沿革与现状
据明、清《沙河县志》记载,公元184年,古巨鹿人张角率黄巾起义军与官军争战被打败后,黄巾军残余由张燕(原名张飞燕)、张牛角、左髭丈八等率领转移到樊下曹村东2千米处的黑山,安营扎寨,对抗官军。是时,张燕等人所率黄巾军常在黑山西部(今樊下曹、张下曹、林下曹、王下曹)一带操练兵法。当地称军营将士操练为“下操”。为此,就有了“下操”称谓(樊下曹村一带方言中“下操”与“下曹”同音,故讹写为“下曹。时至今日,一些60岁以上老人仍将“军队操练”简称“下操”)。
明万历和清康熙《沙河县志》记载,樊下曹村属沙河县西大路辖。清乾隆至道光年间,樊下曹村属沙河县西路辖。民国二十九年《沙河县志》记载,樊下曹村属沙河县三区渡口镇辖。1955年,成立农业合作社。1957年7月撤区并乡,樊下曹村划属渡口乡管辖。1958年秋,沙河县并入邢台县,樊下曹村改称邢台县渡口人民公社樊下曹大队管理委员会。1961年5月,恢复沙河县建置,对原公社布局进行调整,成立秦庄人民公社,樊下曹村属秦庄人民公社辖。1982年,公社驻地迁樊下曹村,改称樊下曹人民公社,樊下曹村为公社机关驻地,属樊下曹人民公社辖。1996年并乡扩镇后,樊下曹村属白塔镇行政管辖至今。
街道与交通
樊下曹村有两条东西走向的老街和一条张家西街。两条东西街均长约150米,宽约6米,水泥路面。张家西街东西长约100米,宽约4.5米。该村按东、西、南、北方向留有4个街口。据村民介绍,原来的每条街口都建有一座两层式“阁门”,现在只有东、北两道街口的阁门被保存下来。旧时,石阁门顶部均建有神庙(今北阁门顶神庙被拆除;东阁门顶神庙仍存。据传,东阁门顶神庙旧时为中间合用一堵墙的两座庙殿。口朝东的庙宇供奉关帝,口朝西的庙殿供奉三官)。除上述街道外,还有十几条长短与宽窄不一的巷道。这些小巷与街道构成樊下曹村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樊下曹村有两条出村路。村东路可通贾庄、秦庄、綦阳等村。村西路修成于1985年,1986年铺设沥青路面。近年,沙河市人民政府将该路扩修为市级公路刘(石岗)——西(在村)线,全长10千米。樊下曹村交通条件相对便利。
建筑与文物
樊下曹村传统民居院内墙壁多用青砖垒砌,后墙用石头垒成长方形格子,格子与格子之间砌三层青砖腰线。室顶多用炉灰渣、石子、白灰捶成平顶。内顶用苇箔(少数用方形薄砖,俗称“巴砖”)、梁、檩、椽木架结构。内墙多用土坯垒砌,外用白灰抹面。多见四合院,有独门独院式和一进两套院、一进三套院等。院内主房高于两侧配室和主房对面房子。门窗朝向天井院。个别宅院街门外建有影壁墙。
位于村西头主街南侧三个连为一体的传统民居,墙壁均用青砖垒砌,青瓦罩顶起脊,顶部装有瓦兽。每座宅院门楼均阔大、气派。门楼上方扣瓦抱檐,门楼檐下装饰性木板上彩绘吉祥图案。门下两侧置有青石门宕。两层西楼为上房。南北两侧配室为一层瓦房。各房内顶均为木架结构。木质门窗。三座连体院中靠近街口的院落建筑年代最久。靠西头宅院原已破败,近年按“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了修缮。另一处连片民居是清末民初建筑的张氏庄园。张氏庄园一侧建有张氏祠堂。张氏祠堂往东街上建有王家庄园和王氏祠堂。
主街东头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石阁桥门,高3米,洞宽3米,进深10余米。阁洞券拱上方嵌有龙头石雕。东阁门外南侧有一座始建于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的黑龙庙。庙室坐北面南,正殿三间,砖墙瓦顶,内塑黑龙神像。除黑龙庙外,村子里还建有送子奶奶庙、关帝庙、财神庙、窑神庙、杨仙庙、土地庙等,均为一间小庙。
清光绪十六年(1890)在黑龙庙对面建有戏楼。该戏楼为七架梁硬山顶,面阔和进深均7余米,前台4根石柱均为抹角正方形。2009年,老戏楼被拆,改建成现代舞台。